-
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
对于肾动脉狭窄导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介入治疗是首选方式。通过微创手术将球囊导管送入狭窄的肾动脉主干,扩张狭窄部位以恢复血流。该技术创伤小、恢复快,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小的患儿。研究显示,介入治疗后患儿血压可迅速降至正常水平,并发症风险较低。 -
外科手术
若介入治疗不适用(如严重狭窄或合并其他血管病变),需考虑外科手术。常见术式包括肾动脉旁路移植术、动脉内膜剥脱术等。手术可直接解决血管狭窄问题,但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研究显示,约97%的患儿术后状况良好,70%有望被彻底治愈。 -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血压和辅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及利尿剂等。但需注意,单纯药物难以根治器质性狭窄,通常作为术前准备或术后辅助。
综合建议:
- 优先选择介入治疗:若确诊为肾动脉狭窄且符合手术条件,球囊扩张术或支架植入可最快缓解症状。
- 多学科协作:需结合心内科、介入科和泌尿外科意见,制定个体化方案。
- 术后管理:定期监测血压和肾功能,调整用药,避免复发。
注意:具体治疗方案需由医生根据患儿年龄、狭窄程度及并发症综合评估后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