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表现
- 进行性智力低下:最显著特征,通常4-7岁出现症状,10岁时智力严重受损,表现为反应迟钝、思维迟缓。
- 神经行为异常:多动、抽搐、攻击性行为、全身无力,部分患者出现痉挛性四肢瘫。
- 骨骼与体表特征:少数患者有头大、面容粗糙、关节僵硬、爪形手等骨骼畸形,约1/4患者身材矮小。
- 其他症状:肝脾轻度肿大(无压迫症状)、耳聋、腹部膨隆,但无角膜浑浊或心脏病变。
2. 病因与分型
- 由SGSH、NAGLU、HGSNAT、GNS基因突变导致,分别对应ⅢA、ⅢB、ⅢC、ⅢD四个亚型,酶缺陷导致硫酸乙酰肝素代谢受阻。
- 亚洲发病率约1/70万-1/10万,ⅢA型最常见。
3. 治疗与预后
- 对症支持:包括康复训练、抗癫痫药物、骨科矫正等,但无法逆转智力损害。
- 酶替代疗法:目前仅针对其他类型黏多糖贮积症,Ⅲ型尚无有效酶替代药物。
- 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2岁以下、神经系统损害轻)可能改善智力及肝脾肿大,但对骨骼畸形无效。
- 预后:多数患儿在儿童期因呼吸道感染死亡,少数存活者需终身护理。
4. 预防措施
- 产前诊断:家族史夫妇需通过绒毛取样或羊水检测,避免近亲结婚。
该病需通过尿液黏多糖检测、酶活性分析及基因检测确诊。目前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未来基因治疗可能成为突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