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白银作为货币最早出现于 春秋战国时期 ,但作为具备货币功能的白银(如铤、锭等形制)的广泛使用始于 唐代中期 ,而正式成为法定货币则是在 明代中期 。以下是具体梳理:
-
最早使用阶段
先秦时期已有白银作为贵金属使用,如春秋楚国的银布币和战国时期的银铤、银锭,但尚未具备货币功能。
-
货币化开端
唐代中期(约公元713年)出现了最早具备货币功能的白银—— 铤 ,但流通范围有限。
-
法定货币地位确立
明代中期(约1567年“隆庆开关”后)开始大规模出口商品,白银逐渐取代铜币成为主流货币,并通过“一条鞭法”正式确立为法定流通货币。
-
早期货币形态
中国最早的白银货币是东汉后期的常德银饼,但仅具备部分货币职能,主要作为财富储存工具。
白银作为货币的最早使用可追溯至春秋战国,但其作为法定货币的确立则始于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