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远端型)是肾小管酸中毒的常见类型,具体特征如下:
一、定义
由远端肾小管功能障碍引起,表现为泌氢及生成氨能力下降,无法在肾小管腔液与管周液之间建立有效的pH梯度,导致氢离子滞留体内,引发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二、病因
- 原发性:与遗传相关,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自幼发病。
- 继发性:
- 肾脏疾病: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梗阻性肾病等。
- 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 药物或中毒:长期使用两性霉素B、镇痛剂等。
- 其他:肾钙化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等。
三、临床表现
- 代谢性酸中毒:乏力、恶心、食欲不振、气短等。
-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肌无力、心悸)、低钙血症(抽搐)、低钠血症。
- 骨骼损害:骨痛、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
- 泌尿系统异常:肾结石、肾钙化、多尿。
四、诊断依据
- 血液检查: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血pH下降,碳酸氢根降低)。
- 尿液检查:尿pH >5.5(提示尿液酸化障碍)。
- 氯化铵负荷试验:尿液pH无法降至5.5以下,提示远端肾小管泌氢功能障碍。
五、治疗原则
- 纠正酸中毒:口服枸橼酸钾或碳酸氢钠,维持血pH正常。
- 补充电解质:补钾、补钙,预防低钾血症和骨骼病变。
- 防治并发症:通过碱化尿液减少肾结石风险,补充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 原发病治疗:针对自身免疫病、感染等继发因素进行干预。
六、预后
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但需长期随访电解质及肾功能。婴儿型病例可能随年龄增长自行好转,成人继发性病例需关注原发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