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水泥浆量
针对混凝土拌合物黏性过高导致石子不挂浆的问题,可采取以下调整措施:
一、调整配合比
-
增加水泥浆量
-
在保持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水泥用量,以提高胶凝材料的总量,增强裹浆能力。
-
例如:原配合比水泥:砂:石=1:2:3,可调整为水泥:砂:石=1.1:2:3。
-
-
优化砂率
-
当坍落度不足时,增加砂率(即减少水泥浆量);当坍落度过高时,增加砂、石用量。
-
例如:砂率过小(如30%)可提高到35%,或增加500kg/m³砂、石用量。
-
-
调整外加剂
-
添加减水剂或流动性优化剂,改善混凝土流动性,减少泌水通道形成。
-
例如:使用A、B、C型减水剂加速C3A反应,或添加聚丙烯酰胺等增粘剂。
-
二、施工工艺改进
-
控制泌水通道
-
通过母液先消后引、减少高保水泥用量、优化振捣时间等措施,减少泌水量和泌水通道形成。
-
例如:将高保水泥用量降低10%,振捣时间缩短20%。
-
-
级配优化
-
选择级配良好的碎石,避免因级配不当导致石子表面粗糙度不足,影响裹浆效果。
-
例如:采用连续级配碎石,空隙率控制在3%-8%。
-
三、材料质量控制
-
水泥质量
-
确保水泥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避免因水泥活性不足导致裹浆失败。
-
例如:将普通硅酸盐水泥更换为高强度等级(如42.5级)。
-
-
骨料清洁度
-
控制石子含泥量,避免泥沙吸附浆体,影响黏性。
-
例如:使用清水冲洗石子,含泥量控制在1%以下。
-
四、其他注意事项
-
泵送施工 :若采用泵送施工,需确保泵送剂掺加均匀,避免因增粘成分不足导致石子不粘砂浆。
-
规范操作 :严格按照混凝土搅拌规范操作,避免因搅拌不均导致泌水离析。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改善混凝土黏性过高导致的石子不挂浆问题,同时确保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