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间隙出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临床表现
- 症状:多数患者会出现腹痛,这是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疼痛程度不一,可为局限或弥散,位置可在腹部、侧腹部或腰部,有时位置会发生改变,可向下腹部、臀部及髋骶部放射。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便秘或轻度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出血性休克及严重贫血等症状。
- 体征:局部有压痛,有时可在腹部、侧腹部或腰部摸到肿块或饱满。当血肿破入腹腔时,可伴发肠麻痹及腹膜刺激征。
-
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外伤史,尤其是骨盆骨折、腰椎骨折等创伤史,或者有无抗凝治疗、血管造影等医源性损伤史,以及是否存在腹主动脉瘤、髂动脉瘤等血管病变,肾脏及腹膜后肿瘤自发破裂等疾病史,对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稍高或正常,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因出血而降低。
- 血生化检查方面,肾周血肿可见肾功能衰竭和血尿;出血性胰腺炎时,血及尿中淀粉酶、脂肪酶活力增高。
-
影像学检查
- X线检查:可显示骨折、一侧肾脏或腰大肌不显影、局限性或弥漫性肠麻痹等,但该检查已较少应用。
- 超声检查:能发现血肿及腹主动脉瘤,且可反复多次进行,是诊断腹膜后出血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 CT检查:可较清楚地显示出血血肿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增强扫描时活动性出血的衰减值是增加的证据,对于判断腹膜后出血的有无、范围及与其他组织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 磁共振成像(MRI):对亚急性及慢性血肿的诊断可以提供更为特征性的诊断信号,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 静脉肾盂造影:若见造影剂经过肾外溢,提示肾外伤,有助于诊断腹膜后出血的原因。
腹膜后间隙出血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医生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