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的诊断主要依靠客观检查,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标准和方法:
诊断标准
- 1.动态心电图(Holter心电图监测):ST段压低: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mm,并持续时间≥1分钟,两次发作之间至少间隔1分钟心肌缺血总负荷:24小时内ST段下降程度的毫米数与持续时间的总和,作为缺血的定量指标
- 2.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适用于老年人,因其常难以进行心电图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较心电图运动试验更为敏感可靠
- 3.放射性核素检查:201铊心肌灌注显像法:对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4.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在冠状动脉内插入导管,注入造影剂,观察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血流情况。可以明确是否存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对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诊断方法
- 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电图可能会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异常改变
- 包括运动心电图、踏车试验等。通过让患者在运动的过程中监测心电图的变化,评估心脏的功能和储备能力。运动负荷试验可以诱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帮助诊断
- 患者佩戴一个小型的心电图记录仪,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活动。通过分析这段时间内的心电图数据,可以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情况
- 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检测心肌的血流和代谢情况。该检查可以评估心肌的功能和缺血情况,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1.
2.
3.
4.
临床特点
- 一般认为SMI在上午多发,午夜少发。老年人与中青年人一样,高发时间在上午6—10时
- 老年人SMI发作时ST段低压程度与中青年人无明显差异,但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明显长于中青年人
- 老年人SMI发作时,出现Lown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房颤、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显著高于中青年人
- SMI的老年患者血清CPK—MB升高,CPK正常,CPK—MB/CPK比值明显升高
1.
2.
3.
4.
治疗原则
对冠心病的治疗要树立心肌缺血总负荷的概念,只要有心肌缺血,无论有无症状,均应积极治疗。治疗措施可从减少心肌耗氧和解除冠脉痉挛两方面加以考虑
总结
老年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主要依靠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放射性核素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等客观检查方法。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管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降低其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