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药物治疗
- 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吡啶,适用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
-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用于急性期控制炎症,但需注意长期使用的副作用。
- 免疫抑制剂与生物制剂:针对难治性病例,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抗生素与益生菌:细菌感染时使用头孢类等抗生素,同时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
2. 营养支持
- 饮食调整: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如米汤、香蕉),避免辛辣、高纤维及乳制品。
- 特殊饮食疗法:如CD排除饮食(CDED)、特定碳水化合物饮食(SCD),可调节肠道菌群并改善炎症。
- 营养补充:严重营养不良时需静脉补充蛋白质、电解质及微量元素。
3. 手术治疗
- 适应症:包括肠梗阻、穿孔、大出血或癌变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手术干预。
4. 日常护理
-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腹泻严重时需及时补液,预防脱水。
- 腹部护理:通过热敷或轻柔按摩缓解腹胀、腹痛。
- 定期复查: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及药物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提示:炎症性肠病需长期管理,建议在儿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避免自行用药。若出现发热、血便或症状加重,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