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体特性与侵袭机制
EIEC属于大肠埃希菌的致病性菌株,其特点是不产生肠毒素,但能直接侵袭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细菌死亡后释放内毒素,破坏细胞结构,导致肠道炎症和溃疡形成,最终引发腹泻。这种侵袭性使得EIEC的致病力极强,仅需10-100个细菌即可致病。 -
传播途径
- 粪-口传播:感染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或食物(如未煮熟的肉类、蔬菜)后,健康人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即可感染。
- 接触传播: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餐具)后未彻底洗手进食,也可能导致感染。
- 人际传播: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如共用餐具、护理患者)是家庭内传播的重要途径。
-
易感人群与危险因素
- 免疫力低下者:如婴幼儿、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因免疫功能较弱,更易感染。
- 肠道菌群失衡:长期使用抗生素或饮食不均衡可能破坏肠道正常菌群,降低对EIEC的抵抗能力。
- 慢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肝硬化等慢性疾病会削弱肠道屏障功能,增加感染风险。
-
环境与卫生因素
饮用水源污染、食品加工卫生不达标以及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不洗手)是感染的重要诱因。
EIEC感染的形成本质上是致病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侵入肠道,结合宿主免疫力低下等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需注重饮食卫生、增强免疫力及合理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