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同症状
-
肌肉无力与萎缩
两者均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早期可累及下肢近端(如股四头肌),逐渐发展至远端或上肢,呈不对称性分布。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导致肢体变细、行动困难。 -
吞咽困难
约30%患者因咽喉部肌肉受累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严重时可能引发误吸。 -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伴随肌肉疼痛、腱反射减低(如膝反射减弱),少数出现感觉异常或呼吸功能障碍。
二、差异性表现
-
包涵体肌炎(IBM)
- 发病年龄与性别: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男女比例约3:1。
- 起病特点:隐匿起病,进展缓慢,早期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局部肌无力(如手指屈肌、腕部)。
- 炎症特征:肌肉活检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和管状细丝包涵体,对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反应较差。
-
遗传性包涵体肌病(HIBM)
- 遗传模式: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有家族聚集性,通常在40岁前发病。
- 病理特征:无炎症细胞浸润,仅见肌核内包涵体和镶边空泡,肌肉活检缺乏炎症表现。
- 症状特点:早期累及下肢远端(如胫前肌),后期可出现关节挛缩,但吞咽困难较少见。
三、总结
包涵体肌炎以中老年男性多见,伴炎症反应且对免疫治疗反应差;遗传性包涵体肌病则与基因突变相关,无炎症特征且起病更早。若出现肌无力、吞咽困难等症状,建议尽早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