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糖吸收不良是否传染?
答案是:无传染性。
糖吸收不良主要是由于小肠黏膜缺乏特异性双糖酶,导致食物中的双糖不能充分被水解为单糖,从而影响其吸收。这种情况通常不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因此不具有传染性。
糖吸收不良的类型和病因
糖吸收不良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
原发性糖吸收不良:
- 先天性乳糖吸收不良
- 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
- 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等
-
继发性糖吸收不良:
- 由病毒性肠炎、慢性腹泻病、蛋白-热量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病、小肠手术后等疾病引起,这些疾病会导致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刷状缘损害,从而影响糖的吸收。
糖吸收不良的临床表现
糖吸收不良的临床表现包括:
- 泡沫便:婴幼儿在进食含有不耐受糖的食物后,多表现为水样便腹泻,粪便含泡沫,具有酸臭味。
- 臀红:酸性粪便刺激皮肤易致婴儿臀红,严重者发生糜烂。
- 电解质紊乱:腹泻严重常引起脱水酸中毒等电解质紊乱。
- 营养不良:病程迁延可致营养不良。
- 其他症状:较大儿童临床症状往往较轻,可仅表现为腹胀,排气增多,腹部不适,肠绞痛或肠鸣音亢进。
糖吸收不良的诊断和治疗
糖吸收不良的诊断通常需要根据临床表现、病史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治疗原则包括:
- 针对病因治疗,如停用不耐受的饮食,补充缺乏的消化酶等。
- 纠正营养缺乏和使用必要的代谢疗法。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糖吸收不良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