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芽生菌病(Pulmonary blastomycosis)是一种由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 dermatitidis)引起的真菌感染,主要影响肺部,但也可扩散至皮肤、骨骼和其他器官。治疗该疾病通常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如果出现广泛的肺部病灶和严重低氧血症的急性肺皮炎芽生菌病,应立即给予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 AMB)进行抗真菌治疗。是否所有急性皮炎芽生菌病患者都需要治疗尚无定论,因为许多轻中度病人无需治疗可自愈。随着安全、高效、低毒的口服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应用于临床,现在主张只应对那些表现为急性肺炎、首发症状相对轻微并且在建立诊断时病情已经明显好转的病人不予抗真菌药物治疗。伊曲康唑对绝大多数肺皮炎芽生菌病,包括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非脑膜播散患者均有良好疗效,常用剂量为400mg/d(200mg口服,2次/d),疗程为6个月,偶尔需要更长的疗程。
对于不能耐受或不吸收伊曲康唑的患者,氟康唑(Fluconazole)是一个可行的选择。氟康唑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的能力强,因此大剂量的氟康唑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皮炎芽生菌病可能具有较好的疗效。不过,酮康唑(Ketoconazole)的疗效不如伊曲康唑,且毒性较大,尽管价格相对便宜。
对于艾滋病(AIDS)患者或其他免疫功能缺陷者,这类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差,严重患者早期可能出现死亡风险。对于此类患者,建议先应用AMB诱导治疗直至临床症状得到控制,之后采用伊曲康唑终身维持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AMB仅用于少数严重的病例,包括肺弥漫性浸润、严重的中毒症状、严重气体交换障碍和快速传播的情况。对于这些严重感染,可以采取序贯治疗的方式,首先使用AMB达到临床改善,然后用伊曲康唑继续治疗6个月。
灰黄霉素(Griseofulvin)虽然能抑制真菌有丝分裂,但对于肺芽生菌病并不是首选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真菌感染如同心性毛癣菌感染。
治疗肺芽生菌病的主要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具体选用哪种药物取决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免疫状态以及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吸收情况。务必遵循医嘱进行治疗,以确保最佳疗效并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在实际操作中,医生会根据最新的临床指南和个人经验来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