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性肌病是指由于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的肌肉疾病,其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甲状腺性肌病症状
-
肌无力:
- 甲亢患者肌病一般缓慢进展,甲亢恢复后肌病也可好转。
- 首先出现肢体近端无力,以后逐渐发展到四肢远端肌肉,但近端症状明显。
- 严重时肩带肌肉萎缩,可有翼状肩,但多数患者肌肉萎缩不明显。
- 四肢伸肌较屈肌更易受累。
- 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呼吸困难罕见。
- 腱反射大多正常,少数减退。
- 患者偶有“抽筋”感、肌痛、肌束颤动等。
-
突眼性麻痹:
- 一般亚急性起病,逐渐进展。
- 常有肌无力、眼肌麻痹和复视。
- 可以双眼同时起病,但症状的严重性不对称。
- 眼球突出明显,眼球上提、内收肌肉最易受累。
- 严重者还可有球结膜水肿、角膜溃疡、视神经萎缩及视力减退。
-
肌痛、肌强直:
- 甲减患者可有肌肉有酸痛、“抽筋”、“肌强直感”,尤其剧烈活动后或者在寒冷环境下症状更明显。
- 约25%患者肌肉收缩与松弛均弛缓,有假性肌强直。
- 扣击肌肉时有时出现肉球(肌肉呈小丘状)。
甲状旁腺性肌病症状
-
肌无力:
- 甲旁亢患者肌无力的发生率约15%。
- 主要表现为全身无力和易疲劳感。
- 下肢常先受累,逐渐发展至四肢,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
- 常伴有肌肉僵硬,但没有肌强直。
- 严重者起立、翻身、行走困难。
- 常有全身疼痛,尤其是背部和四肢关节部位,活动后症状加重。
- 肌张力可降低,但腱反射活跃。
- 严重患者手部小肌肉、面肌均可无力,甚至出现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括约肌一般不受累。
-
易疲劳:
-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性肌病的一般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易疲劳。
-
手足搐搦:
- 下肢的小腿、足部以及手部经常感到僵硬。
- 约半数以上患者有手足搐搦,此时腱反射可以减退。
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症状
-
慢性皮质类固醇肌病:
- 肢体近端肌和肢带肌力弱,一般呈对称分布。
- 首先侵犯下肢近端,逐渐进展波及肩胛带肌,最后波及肢体远端肌群。
- 血清CK(肌酸激酶)及醛缩酶一般正常。
- 肌电图正常或呈轻微肌源性损害,无自发电位。
- 肌活检仅发现肌纤维大小轻微改变,可伴Ⅱ型纤维萎缩。
-
急性皮质类固醇肌病:
- 起病急骤,广泛累及四肢肌群及呼吸肌。
- 表现为严重的全身性肌无力和呼吸困难。
- 腱反射正常或减弱,甚至消失。
- 大多数患者停药后数周好转,少数患者肌无力可持续1年。
- 病程早期血清CK(肌酸激酶)常增高,严重肌肉坏死可伴CK(肌酸激酶)水平显著升高、肌红蛋白尿及肾衰竭等。
- 肌电图可发现肌病特征,常见肌纤维震颤。
- 肌活检显示不同程度的肌纤维坏死和空泡变性,主要累及Ⅱ型纤维,常有明显的粗肌丝肌凝蛋白丢失。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性肌病症状
-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 原发性或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都可出现全身性肌无力、易疲劳等典型表现。
- 腱反射存在,与水、电解质紊乱及低血压有关。
- 肌电图检查和肌活检正常。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 患者出现的肌肉表现,近一半患者可出现低钾性周期性瘫痪或手足抽搐。
- 慢性缺钾会出现周期性无力或慢性肌病性无力,与之相关的碱中毒可产生手足抽搐。
垂体病性肌无力症状
- 肢端肥大症:
- 早期症状可出现肌肥大和肌力增加,随疾病进展逐渐发生肌萎缩和肌无力,尤其近端肌。
- 少数病人可见轻度感觉型周围神经病。
- 部分病人血清CK(肌酸激酶)轻度升高,肌电图可见肌病性电位。
以上是内分泌性肌病的主要症状,不同类型和个体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