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肠痉挛(肠绞痛)
多见于3个月以内的婴儿,表现为夜间突发哭闹、腹部紧张。建议轻柔按摩腹部,保持环境安静,用温热毛巾敷腹部(注意温度防烫伤)。若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
2. 肠套叠
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需立即就医,可能需空气灌肠或手术治疗,延误可能引发肠坏死。
3. 便秘
若排便困难伴腹痛,可用开塞露通便,调整饮食(多饮水、增加膳食纤维),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缓泻剂。
4. 寄生虫感染(如蛔虫)
腹痛不固定,可能伴消瘦、贫血。确诊后需药物驱虫(如甲苯咪唑),同时注意饮食卫生。
5. 阑尾炎
典型症状为转移性右下腹痛,伴发热、呕吐。需立即手术,不可保守治疗。
6. 乳糖不耐受
表现为腹泻、腹胀、肠绞痛。可更换无乳糖奶粉,逐步添加辅食,必要时补充乳糖酶。
7. 精神性腹痛
因情绪波动引发,无固定压痛点。需安抚情绪,调整饮食,避免腹胀。
8. 肠系膜淋巴结炎
多继发于感染,表现为发热、腹痛(右下腹多见)。一般可自愈,若症状加重需就医。
注意事项:
- 避免自行用药:如止痛药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 及时就医指征:腹痛持续超2小时、呕吐、发热、血便、腹部包块等。
- 日常预防:规律饮食、适度运动、注意腹部保暖,定期体检。
若症状轻微,可先居家观察,通过热敷、按摩缓解;若情况不明或加重,请立即送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