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尤其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它主要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如新生儿、HIV/AIDS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以及正在进行癌症治疗的患者。
念珠菌病的形成机制
-
病原体:
- 念珠菌病的病原体是名为念珠菌的酵母样真菌,最常见的病原种为白色念珠菌。
- 白色念珠菌是人体内的正常定植菌,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阴道和口腔等多个部位。
-
传播途径:
- 母婴传播:通过分娩过程中由母亲传给新生儿。
- 母乳喂养过程中的婴幼儿向母亲传播:婴幼儿口腔中的念珠菌附着于哺乳期母亲的乳房乳头处,经此途径传递。
- 性传播:白色念珠菌可通过性接触传播。
- 医院内传播:免疫力受损患者可能从医护人员或医疗设备(如导管、呼吸机等)获得白色念珠菌的酵母形态。
-
发病机制:
- 双态性:白色念珠菌兼具菌丝和/或酵母两种形态。
- 黏附素与侵袭素:如Als-3蛋白,使念珠菌能够附着并入侵宿主表面。
- 生物膜形成:在粘附过程中形成生物膜,有助于其在宿主体内存活并繁衍。
- 分泌酶类:如蛋白酶、磷脂酶和脂肪酶,使得念珠菌能够穿透宿主细胞。
-
病理特征:
- 白色念珠菌在宿主体内的定植基于其产生的多种毒力因子,使其能够粘附于宿主各器官系统。
- 念珠菌感染(念珠菌病)可分为以下几类:
- 黏膜念珠菌病:影响宿主黏膜层,如口腔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阴道炎等。
- 皮肤念珠菌病:影响皮肤、毛孔和指甲,如念珠菌性毛囊炎、花斑癣等。
- 系统性念珠菌病:影响深层脏器和血液循环,如念珠菌血症、侵袭性念珠菌病等。
-
疾病周期:
- 在宿主上皮层定植的真菌从上皮层及其细胞获取营养,为自身的生长提供了适宜条件。
- 它们通过降解表面蛋白导致表浅感染,若未能及时治疗,感染将持续深入至组织内部。
- 一旦侵入组织,真菌可能影响血管系统,通过扩散逃避免疫干预。
- 随后,疾病进一步扩散至各个器官的内皮组织,导致弥散性病变。
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
- 免疫力因素:当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时,念珠菌趁机大量繁殖,从而引发感染。
- 生活习惯因素:不良卫生习惯、不洁性生活等。
- 药物使用因素:抗生素滥用、免疫抑制剂应用等。
- 环境因素:环境温暖潮湿、公共卫生不佳等。
- 疾病因素:糖尿病、肝病等慢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念珠菌感染的风险。
预防念珠菌感染需要从提高个体免疫力、改善生活习惯、合理使用药物、保持环境卫生以及积极治疗慢性疾病等多个方面入手。在出现念珠菌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