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返机制
这是最常见的发病机制,占病例的90%以上。心脏内存在正常传导通路(如房室结)和异常旁路或双径路结构。当早搏等异常电信号触发时,冲动可能通过异常旁路逆向传导,再经正常通路顺向传导,形成环形折返路径,导致心脏快速跳动。例如,房室结双径路中快径路和慢径路的传导速度差异可引发折返。 -
自律性增高
心房肌细胞或房室交界区细胞的自律性异常增强,在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下,这些细胞可能自发产生高频电冲动,取代窦房结的控制,引发心动过速。 -
触发活动
由一次正常动作电位触发的后除极现象引起。后除极导致的膜电位振荡若达到阈电位,会生成新的动作电位,形成快速电活动,常见于洋地黄中毒或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房室旁道
胚胎发育异常导致心房与心室之间存在额外传导通路(旁道),形成折返环路。显性旁道可引起预激综合征,而隐匿性旁道则可能参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
心房病变
心房心肌病、纤维化等病变会改变心房肌的电传导特性,形成微折返环,导致电活动紊乱。
自主神经调节失衡(如交感神经兴奋)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治疗上,射频消融术通过阻断异常传导路径可有效根治,尤其适用于房室结折返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