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治疗
- 绝对卧床休息:急性期需卧床1-2周,避免按摩或挤压患肢,防止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
- 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避免久坐或久站。
- 穿戴弹力袜:慢性期或血栓清除后可使用医用弹力袜,预防血栓复发。
二、药物治疗
- 抗凝治疗
- 肝素类:普通肝素需静脉持续给药并监测凝血功能;低分子肝素出血风险较低,临床常用。
- 口服抗凝药:华法林需监测INR值(2.0-3.0);利伐沙班等新型药物无需频繁监测,但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
- 溶栓治疗
- 尿激酶/重组链激酶:适用于急性期(发病1周内),通过导管接触性溶栓或系统溶栓清除血栓。
- 新型溶栓药:如瑞替普酶,单次给药、半衰期长,安全性较高。
三、手术治疗
- 手术取栓:适用于股青肿等严重病例,通过导管或手术直接清除血栓,但创伤较大。
- 介入治疗
-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预防肺栓塞,尤其适用于抗凝禁忌或溶栓治疗中。
- 机械血栓清除术(PMT):微创技术清除血栓,联合导管溶栓效果更佳。
- 髂静脉支架植入:针对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患者,需长期抗凝预防支架内血栓。
四、其他治疗
- 压力治疗:间歇气压治疗促进静脉回流,减少水肿。
- 长期管理:戒烟、控制体重、避免久坐,高危人群定期复查。
注意事项
- 出血风险监测:抗凝/溶栓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查凝血功能,避免出血并发症。
- 及时就医:突发下肢肿胀、胸痛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就诊,排除肺栓塞。
具体治疗方案需由医生根据血栓位置、形成时间及患者整体状况制定,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后遗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