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消毒法的核心原理是利用特定温度范围的加热处理杀灭病原体,但与传统意义上的"高温灭菌"存在本质区别。具体可分为以下要点:
-
温度范围与作用机理
巴氏消毒法采用60-75℃的温和加热条件,通过破坏病原微生物的细胞膜和酶系统实现杀菌,但不会完全杀灭所有耐热菌和芽孢。这与传统高温灭菌(如121℃高压蒸汽灭菌)存在显著差异。 -
技术实现形式
- 低温长时间法(LTLT):63℃维持30分钟
- 高温短时法(HTST):72℃维持15秒
这两种方式均属于"非致热性杀菌",通过精确控制温度和时间平衡杀菌效果与营养成分保留。
-
与高温灭菌的本质差异
特征 巴氏消毒法 高温灭菌 温度范围 60-75℃ 80-120℃ 灭菌效果 杀灭常见致病菌 完全灭菌 营养保留 保留较多 破坏较严重 保质期 需冷藏且较短 常温长期保存 -
现代应用演变
随着技术进步,目前主流采用HTST法(72℃/15秒),在提升灭菌效率的同时仍保持较低温度特征。这种改进虽被称为"高温瞬间灭菌",但本质上仍属于巴氏消毒范畴,未达到传统高温灭菌的温度阈值。
综上,巴氏消毒法本质是通过中低温加热选择性杀菌,既不属于完全高温灭菌,也区别于单纯冷藏保鲜。其核心价值在于平衡杀菌效果与食品品质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