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是规范医疗行业行为、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准则,其核心内容涵盖职业宗旨、法律意识、医德医风、服务规范及职业发展等方面。以下是综合整理后的主要规范内容:
一、职业宗旨与伦理要求
-
以人为本,践行宗旨
坚持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核心理念,以病人为中心,提供全程人文关怀。
-
尊重患者,关爱生命
遵守知情同意权与隐私权,平等对待所有患者,禁止因种族、宗教等差异歧视。
-
优质服务,医患和谐
保持文明用语,主动沟通病情,努力实现医患相互理解与信任。
二、法律意识与职业操守
-
遵纪守法,依法执业
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及医疗机构规章制度,规范诊疗行为。
-
廉洁自律,恪守医德
禁止索贿、接受回扣,不参与药品促销或医疗广告,维护行业清廉形象。
-
严谨求实,精益求精
持续学习专业技能,抵制学术不端,确保诊疗方案科学合理。
三、职业行为准则
-
爱岗敬业,团结协作
忠诚岗位,尽职尽责,与同事保持良好沟通,共同维护医疗秩序。
-
乐于奉献,热心公益
积极参与医疗援助、健康教育等公益活动,履行社会责任。
四、监督管理与责任追究
-
分类管理,责任明确
医疗机构需对管理人员、医师、护士等不同岗位制定具体行为规范。
-
监督机制,奖惩结合
行政部门通过考核、评审等手段监督规范执行,对违纪行为实施教育与惩处。
五、附则说明
该规范自2012年6月26日起实施,由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联合发布,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所有从业人员。违反规范者将依据情节轻重受到批评教育、纪律处分或法律制裁。
以上规范通过明确行为边界、强化伦理约束,旨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服务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