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杀菌是一种利用较低温度杀灭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热处理方法,由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于1862年发明。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在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同时,尽量保留食品的营养成分和风味。
一、定义与原理
-
定义
巴氏杀菌法(Pasteurization)是低温消毒法,通过将食品加热至60℃~85℃并保持一定时间(如30分钟),利用病原微生物对高温的耐受极限实现消毒。
-
核心原理
该方法基于病原微生物(如细菌)对温度的耐受特性,通过高温短时处理(如68℃×30分钟)杀灭致病菌,同时保留食品中的不耐热营养成分(如维生素、风味物质)。
二、分类与特点
-
分类
根据温度不同,巴氏杀菌分为两类:
-
低温巴氏杀菌 :60℃~85℃,如巴氏消毒牛奶(30分钟);
-
高温巴氏杀菌 :95℃以上(如煮沸后冷却),但此分类不属于传统巴氏杀菌范畴。
-
-
特点
-
安全性 :能有效杀灭致病菌(如结核菌、沙门氏菌),但保留部分不耐热的乳酸菌,降低过敏风险;
-
营养保留 :比高温灭菌(如煮沸)更少破坏维生素C、风味物质等;
-
局限性 :需低温保存(4℃左右),保质期较短(3-16天)。
-
三、应用与局限性
-
应用领域
主要用于乳制品(如牛奶、酸奶)、酒类(如果酒)、酱菜、豆制品等食品的灭菌。
市场上大部分袋装鲜奶、酸奶均采用此工艺。
-
局限性
-
无法杀灭耐热的细菌芽孢(如枯草杆菌芽孢);
-
需要冷链运输和低温保存,成本较高。
-
四、与其他杀菌方法的对比
杀菌方法 | 温度范围 | 优势 | 局限性 |
---|---|---|---|
巴氏杀菌 | 60℃~85℃ | 营养保留、安全性高 | 保质期短、需冷藏 |
高温灭菌 | 95℃以上 | 杀灭芽孢效果好 | 营养损失较大、风味影响显著 |
超高温杀菌 | 135℃~145℃ | 杀灭芽孢、灭菌彻底 | 设备成本高、需专业设备 |
综上,巴氏杀菌是一种平衡安全性与营养保留的食品加工技术,适用于对温度敏感食品的灭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