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测量方案是道路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确保道路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精度满足设计要求。以下是编写道路测量方案的关键步骤和要点:
一、测量前准备
-
工程概况分析
-
熟悉道路线路走向、长度、坡度等基本参数,明确测量范围及控制点布设要求。
-
收集地形地貌数据,结合GIS进行控制点布设,制定测量网格。
-
-
仪器设备准备
-
配备全站仪、GPS、激光测距仪等现代测量仪器,确保仪器校准合格。
-
准备测量标志(如木桩、混凝土桩)及防护措施(如控制桩加固、临时水准点保护)。
-
-
人员组织与培训
- 组建专业测量团队,明确职责分工,进行技术交底及安全培训。
二、控制测量
-
导线测量
-
沿道路轴线布设控制导线,采用三线导线技术,控制点埋设永久性标志,定期检测精度。
-
转角桩、水平桩设置要牢固,中心加密桩间距根据地形调整。
-
-
高程控制
-
沿线路敷设临时水准点,与高程控制点联测,构成Ⅲ等水准控制网。
-
施工中实时调整高程基准,确保路基压实度符合规范。
-
三、中线及边线测量
-
中线定位
-
采用极坐标法或偏角法定出道路中心线,直线段每20米设中心桩,曲线段每10米加密桩。
-
转角桩、水平桩测量误差控制在±30mm以内,相对误差≤1/5000。
-
-
边线及横断面测量
-
路基施工前恢复中线、边线,每填土层重新测量。
-
平坦地段每50m测设现状横断面,起伏地段加密断面,实测与设计值偏差需及时调整。
-
四、施工配合与质量保证
-
施工配合
-
与土方、排水、绿化等施工环节紧密配合,及时提供测量数据支持。
-
对施工破坏的控制点进行及时恢复。
-
-
质量保证措施
-
采用“先整体后局部”控制原则,分阶段进行测量复核。
-
建立检测网络,对测量成果进行平差计算和规范化改正。
-
五、安全与资料管理
-
安全措施
-
仪器操作规范,设置警示标志,防止测量事故。
-
天气变化时暂停户外测量,恶劣天气及时加固测量设备。
-
-
资料整理归档
- 完整记录测量数据、计算过程及成果报表,建立电子档案。
注意事项 :
-
不同道路等级(如高速公路、市政道路)对测量精度要求不同,需参考相关规范(如《公路工程测量规范》)。
-
若涉及复杂地形(如山区、桥梁),需增加测量频次和精度。
通过以上步骤,可确保道路测量方案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为道路工程质量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