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转移社保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给人不划算的感觉,主要原因如下:
- 养老金待遇可能降低
- 缴费基数差异:不同地区的工资收入水平有差距,社保缴费基数也不一样。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缴费基数通常较高,若将社保转移到经济相对落后、平均工资较低的地区,即使缴费年限相同,退休后计算养老金时,基础养老金部分会因新参保地的平均工资较低而减少。
- 计发办法不同:各地养老金计发办法存在差异,除了基本的缴费年限、缴费基数等因素外,一些地区还有特殊的调整机制或补贴政策。转移社保后,可能无法享受原参保地的特殊待遇,导致养老金水平下降。
- 医保报销存在不便和限制
- 报销比例差异:不同省份的医保报销政策不同,包括报销范围、报销比例、起付线和封顶线等。若从医保报销政策较好的地区转移到较差的地区,参保人在异地就医时,可能需要自费更多的费用。
- 异地就医手续繁琐:即使医保关系成功转移,在新参保地就医时,一些医疗服务的报销流程可能仍比较复杂,需要参保人先垫付费用,然后回参保地报销,且可能存在报销周期长、需要提供大量证明材料等问题。
- 失业保险待遇可能受影响:失业后领取失业保险金,一般要到社保缴纳地办理相关手续。如果社保跨省转移,可能会影响失业保险金的领取资格或金额。因为不同地区的失业保险政策不同,包括领取条件、发放标准和期限等,转移后可能无法按照原参保地的标准享受待遇。
- 手续繁琐,时间和精力成本高:社保跨省转移需要在原参保地和新参保地的社保部门之间来回奔波,办理多个环节的手续,如开具参保缴费凭证、申请转移、审核确认等。这需要参保人提供各种证明材料,如身份证、户口本、劳动合同等,整个过程可能耗时较长,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不过,在以下情况下,跨省转移社保仍是必要且划算的,如在新就业地稳定下来且确定长期发展,不转移社保会导致社保中断,影响购房、购车、落户、子女教育等资格。所以,是否转移社保需要综合个人的工作规划、生活安排及各地社保政策等因素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