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在古代有多种名称,这些名称不仅反映了其地理和文化的特点,还揭示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鄂尔多斯在古代的名称
鄂尔多斯
- 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意为“众多的宫殿”,这与其作为成吉思汗“八白室”守陵部队代称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 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在古代的文献中,鄂尔多斯也被称为“斡耳朵”或“斡鲁多”,这些词源于契丹语或突厥语,意为“官帐”或“行宫”。
新秦中
- 秦始皇时期的称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今鄂尔多斯一带设立郡、县,称其为“新秦中”。
- 郡县制的实施:秦朝在鄂尔多斯地区设立了多个郡县,如北地郡、上郡、九原郡和云中郡,这些郡县的管理标志着该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的直接控制。
河南地
- 匈奴时期的称谓:在匈奴时期,鄂尔多斯地区被称为“河南地”,这是对黄河以南地区的称呼。
- 匈奴的活动:匈奴在公元前3世纪曾在这一地区活动,并在公元前214年由蒙恬将军收复,成为秦朝的一部分。
伊克昭盟
- 清朝时期的称谓:1649年,鄂尔多斯部落六旗会盟于达拉特旗的大庙王爱召,清政府在此设伊克昭盟,意为“大庙”。
- 盟的设立:伊克昭盟的设立不仅是一个行政建置,还反映了该地区在清朝时期的政治和文化重要性。
鄂尔多斯的历史背景
早期历史
- 河套人文化:距今14万到7万年前,“河套人”在萨拉乌苏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著名的“河套人文化”。
- 朱开沟文化:新石器时代,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中心分布着朱开沟文化,时代相当于龙山文化晚期到商代前期,显示出早期农业经济的痕迹。
秦汉时期
- 秦始皇的统一与长城修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今鄂尔多斯一带设立郡、县,并修筑长城,巩固了对北方边疆的控制。
- 蒙恬的军事行动:蒙恬将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并在此修筑秦直道,促进了鄂尔多斯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
- 多民族融合:这一时期,鄂尔多斯地区成为北方众多少数民族轮番占据的舞台,突厥、回鹘等民族在此活动,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唐朝的羁縻府州政策:唐朝在鄂尔多斯地区实行羁縻府州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
鄂尔多斯的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东临呼和浩特市,南邻陕西省榆林市,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阿拉善盟,北靠包头市。
- 黄河几字弯河套腹地:鄂尔多斯位于黄河几字弯河套腹地,是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的重要通道。
战略意义
- 北方边疆的重地:鄂尔多斯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边疆的重要地区,被称为“国之北门”“边之要地”。
- 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鄂尔多斯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鄂尔多斯在古代有多种名称,这些名称不仅反映了其地理和文化的特点,还揭示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无论是作为“众多的宫殿”,还是作为“新秦中”或“河南地”,鄂尔多斯都展示了中国古代边疆地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也使其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