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卡的全国通用问题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多年的规划和发展。根据最新的信息,截至2025年3月14日,已经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6个统筹区开通了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功能,这标志着医保卡在这些地区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全国通用。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通用”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实际上,早在2017年,我国就已经开始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系统的建设,并且在当年实现了部分地区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到了2023年1月1日,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新的异地就医政策调整,使得跨省异地长期居住或临时外出就医的参保人员能够申请并享受与参保地相同的医疗保险待遇。
进一步的发展体现在医保电子凭证的应用上。自2023年起,国家医保局推出了医保电子凭证,它不仅支持医院看病、药房购药结算,还能够在没有实体卡的情况下通过刷脸等方式完成就医结算和办理医保业务。这意味着即使没有携带实体医保卡,只要激活了医保电子凭证,参保人也能在全国范围内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
尽管如此,要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全国通用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各地的医保政策差异较大,包括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等在内的具体实施细则可能存在不同;信息系统建设水平不一也影响了全国统一标准的实施进度。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国家正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力求通过完善医保信息系统、统一医保政策标准以及加强基金监管等方面的工作来逐步实现这一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医保卡本身可能尚未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全国通用,但通过医保电子凭证及异地就医备案制度,参保人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医疗费用结算。这意味着,只要按照规定完成必要的备案手续,参保人即可在异地享受相应的医保待遇。
虽然目前还没有达到所有医保卡都能无条件地在全国任何地方使用的程度,但随着国家持续推动相关政策和技术的进步,医保服务的全国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未来有望进一步简化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最终实现医保卡真正的全国通用。对于广大参保人来说,及时关注当地医保部门发布的最新政策指引,了解如何利用现有的渠道进行异地就医备案,将有助于更好地享受医保带来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