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建立时间是1937年。以下是关于该医院的详细信息。
建立时间
建立初期
- 创建背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由医学教育家颜福庆先生等于1937年创建,最初命名为孙中山纪念医院,以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
- 开业时间:医院于1937年4月正式开业,最初开放病床200多张。
发展历程
- 抗战时期:开业当年,日寇侵华战事爆发,医院人员部分参加抗战医疗救护,其余人员、设备随学校内迁。
- 抗战后:抗战胜利后,医院复员,但因政治腐败和民生凋零,医院经营困难,勉强维持。
-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关注民生,中山医院得到了发展机遇,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
历史发展
重要事件
- 院系调整:1955年,中山医院改为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956年恢复原名中山医院。
- 国家医学中心建设:2024年,中山医院成为上海首个挂牌“国家卫生健康委党校培训基地”的医院,并在全国首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中启动。
学科发展
- 心血管病和肝肿瘤:心脏、肝癌、肾脏和肺部疾病诊治是医院的重点和特色,诊治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 科研和教育:医院设有博士点15个,硕士点21个,每年举办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近30期,招收进修医生300余名。
现代发展
医疗服务
- 专科设置:医院设有除儿科以外的所有科室,其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8个,包括消化科、检验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等。
- 医疗设施:医院配有螺旋断层自适应放疗系统(Tomo)、PET-CT、320排640层超速螺旋CT等先进医疗设备。
未来规划
- 国家医学中心:医院将继续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计划利用先进的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推动医疗体系、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提升。
- 国际化发展:医院将深化高水平国际合作,推动学科科创、人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1937年创建以来,经历了多次变迁和发展,现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医院在心血管病、肝肿瘤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并在科研和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中山医院将继续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更多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吗?
是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以下是相关信息:
历史沿革
- 创建时间:1937年
- 发展历程:医院是中国人创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经历了多次更名和扩建,2001年正式更名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医院等级
- 医院等级:三级甲等
- 评定时间:1991年12月,医院被卫生部批准为上海市第一批三级甲等医院。
医院特色
- 特色科室:心脏外科、心内科、肾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科、普外科等。
-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医院拥有1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涵盖了多个医学领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特色科室有哪些?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急救、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拥有众多特色科室,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特色科室: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 心脏外科:国内领先的心脏外科中心,擅长复杂心脏手术。
- 心内科:专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等。
- 肾病科:在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 内分泌科:专注于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的诊治。
- 神经内科:在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具有强大优势。
- 中西医结合科:结合中西医治疗,提供独特的诊疗方案。
- 普外科:涵盖胃肠、肝胆、胰腺等多个领域,手术技术先进。
国家重点学科
- 神经内科、血管外科、普外科、心脏外科、肝外科、心内科、肝肿瘤内科、泌尿外科、骨科、中西医结合科、神经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心超科、介入科
上海市重点学科
- 呼吸科、普外科、心脏外科、心内科、肝外科、介入科、放射诊断科
其他特色科室
- 肿瘤科:专注于肿瘤的综合治疗,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
- 消化科:在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 检验科:提供全面的临床检验服务,技术先进。
- 麻醉科:在麻醉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方面具有强大优势。
- 胸外科:专注于胸部疾病的手术治疗,包括肺癌、食管癌等。
- 医学影像科:提供高水平的影像诊断服务,设备先进。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院长是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院长是周俭。周俭于2024年9月13日被任命为院长,接替因年龄原因卸任的樊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