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土狗咬伤后若出现肿胀,可通过伤口清洁度评估、疫苗接种完成度、感染症状监测及专业医疗检查四个维度综合判断是否安全。若伤口无持续红肿热痛、无发热或神经异常症状,且完成全程狂犬疫苗接种,则感染风险较低。
-
伤口处理与感染风险判断
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配合碘伏消毒,降低病毒残留风险。观察48小时内是否出现以下异常:- 局部红肿范围扩大、渗脓或跳痛(细菌感染征兆)
- 伤口周围麻木、蚁行感(神经损伤或狂犬病早期表现)
- 发热超过38℃或淋巴结肿大(全身性感染信号)
-
狂犬病暴露等级与处置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土狗咬伤属II级或III级暴露:- II级(无出血破损):需接种狂犬疫苗
- III级(出血或黏膜接触):加注狂犬免疫球蛋白
若咬人犬只10日内未死亡,可视为低风险
-
疫苗接种时效与禁忌症
首针疫苗应在24小时内接种,采用“5针法”或“2-1-1”程序。特殊人群注意:- 孕妇需评估获益风险比
- 免疫缺陷者需加倍剂量
- 过敏体质提前告知医生更换疫苗种类
-
并发症预警与复诊节点
伤后第3天、第7天需复诊,通过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测排查败血症。若出现恐水、怕风、吞咽困难等神经症状,立即进入隔离治疗流程。
即便初期无异常,仍建议在伤后1个月通过抗体检测确认免疫效果。日常需避免抓挠伤口,保持清淡饮食,密切观察犬只健康状况,若其10日内死亡须立即上报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