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养犬咬伤后出现肿胀,可能是伤口感染、过敏反应或狂犬病暴露的警示信号,需立即就医并规范处理。 关键风险包括:细菌感染引发红肿化脓、狂犬病毒致死威胁、深层组织损伤等,及时冲洗伤口和接种疫苗是保命关键。
-
感染风险
家养犬口腔携带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咬伤后易引发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发热。深层伤口可能形成厌氧环境,增加败血症风险。即使未破皮,肿胀也可能提示微小破损处的细菌侵入。 -
过敏反应
约5%人群对犬唾液蛋白过敏,表现为肿胀伴瘙痒、荨麻疹。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需立即使用抗组胺药或肾上腺素急救。 -
狂犬病暴露
若犬未接种疫苗,肿胀伤口可能接触病毒。狂犬病潜伏期1-3个月,发病后致死率近100%。暴露后72小时内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是唯一有效手段。 -
组织损伤与并发症
犬齿咬合力极强,可造成肌肉、神经或血管损伤,肿胀可能掩盖内出血。儿童头面部咬伤更易留疤或影响功能,需专业清创。
总结:肿胀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切勿因家养犬温顺而侥幸。立即用肥皂水冲洗15分钟,就医评估是否需要疫苗、抗生素或缝合。养犬家庭应确保宠物定期接种,并教育儿童避免激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