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小型犬咬伤后,即使伤口较小也建议及时就医。关键风险在于狂犬病感染和细菌感染,前者致死率近100%,后者可能导致红肿、化脓等并发症。小型犬虽体型小,但口腔细菌量与大型犬无异,且幼犬疫苗未接种完全时风险更高。正确处理步骤包括立即冲洗、消毒,并在24小时内接种疫苗。
-
伤口分级决定处理方式:若皮肤破损或出血(WHO标准Ⅱ级及以上暴露),必须就医并接种狂犬疫苗;若伤口较深或位于头面部(Ⅲ级暴露),还需注射免疫球蛋白。仅表皮接触(Ⅰ级)可自行清洗观察。
-
狂犬病预防是核心:即使犬只接种过疫苗,若无法确认其健康状态(如流浪犬或未按时免疫),仍需按暴露后程序处理。狂犬病潜伏期长,发病后无药可治,疫苗接种是唯一有效手段。
-
感染控制不可忽视:小型犬咬伤易因伤口小而忽略,但细菌(如破伤风、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引发局部感染甚至败血症。就医后医生可能建议抗生素或破伤风加强针。
-
特殊人群需更谨慎:儿童、孕妇、免疫缺陷者被咬后感染风险更高,必须严格遵循医疗建议。同时需关注心理创伤,尤其是儿童可能产生持续恐惧。
总结:安全无小事,被咬后“冲洗-消毒-就医”三步缺一不可。即使犬只健康,也无法完全排除风险,及时医疗干预能最大限度保障安全。养犬家庭应定期为宠物接种疫苗,并教育儿童避免与陌生犬只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