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中暑是人体在极端环境下的一种非正常生理反应,但夏季高温环境中较为常见。当体温调节失衡、水分电解质大量流失时,轻则头晕乏力,重则引发热射病甚至器官衰竭。关键预防在于及时补水、避免高温暴露,而急救需快速降温并就医。
高温中暑的诱因多样,包括环境温度超过35℃、高湿度、长时间暴晒或体力消耗。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工作者风险更高。先兆中暑表现为口渴、头晕,若未处理可能发展为热痉挛(肌肉抽搐)或热衰竭(血压下降)。最危险的热射病体温超40℃,伴随意识模糊,死亡率极高。
预防的核心是科学补水:每小时饮用500-1000ml含盐饮料,避免酒精和高糖饮品。穿戴浅色透气衣物,正午减少外出。居家需通风或开空调,警惕密闭空间(如车内)的隐性中暑风险。若出现症状,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大血管部位,昏迷者需侧卧防窒息。
夏季防暑需长期警惕,尤其关注气象预警和特殊人群健康。中暑并非“忍忍就好”,及时干预才能避免不可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