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后感到疲倦是正常现象,主要与能量消耗增加、血液循环减缓、睡眠质量下降等因素相关。寒冷环境下,人体会启动一系列生理调节机制,这些变化可能引发暂时性疲劳,但若伴随其他异常症状需警惕潜在健康问题。
- 能量代偿性消耗:低温迫使身体通过颤抖和加速代谢产热,额外消耗糖原和脂肪储备,类似运动后的疲惫感。建议适当补充温热的碳水化合物饮品(如姜茶)缓解。
- 血管收缩与供氧不足:皮肤血管收缩会导致四肢血液回流减少,肌肉易僵硬酸痛。久坐办公人群可每小时活动手脚促进循环,避免连续3小时静止不动。
- 褪黑素分泌紊乱:冬季光照减少可能打乱生物钟,白天困倦夜间清醒。早晨接触30分钟自然光或使用模拟日光灯能帮助调节节律。
- 隐性脱水风险:干燥冷空气加速水分蒸发却不易察觉,血液黏稠度上升影响脑部供氧。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1.5-2升,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最佳。
- 情绪性疲劳叠加:季节性情绪失调(SAD)会放大疲倦感,摄入富含色氨酸的食物(香蕉、坚果)可促进血清素分泌改善情绪。
多数情况下,保暖防寒、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能在1-2周内缓解降温相关疲倦。若出现持续嗜睡、低体温或认知迟钝,建议排查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等病理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