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预防中暑衰竭的核心在于科学补水、合理避暑、及时识别症状并快速干预。 高温环境下,人体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加速,体温调节失衡易引发中暑衰竭,轻则头晕乏力,重则危及生命。关键措施包括:每小时补充500-1000ml含盐饮料、避开11-15点高温时段外出、穿着浅色透气衣物、随身携带防暑药物。
-
科学补水与饮食调整
高温天气下,不要等口渴才喝水,每小时应饮用2-4杯凉白开或含电解质饮料(如淡盐水、运动饮料)。避免酒精、高糖饮品及冰冻饮料,以防加重脱水或胃痉挛。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蔬果、蛋白质(如鱼、豆类)为主,可搭配绿豆粥等防暑食谱,补充随汗液流失的钾、镁等矿物质。 -
主动避暑与物理防护
尽量待在阴凉或空调环境中,外出选择早晨或傍晚时段,佩戴宽檐帽、太阳镜,使用遮阳伞。户外工作者需轮换作业时间,每30分钟休息一次。居家避免密闭空间,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左右,与室外温差不超过8℃。 -
症状识别与急救处理
若出现头痛、恶心、皮肤灼热等中暑前兆,立即转移至阴凉处,解开衣物并用湿毛巾擦拭降温。小口饮用含盐饮料,服用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等药物。若症状持续(如体温超38℃、意识模糊),需紧急送医,避免延误引发热射病。
提示: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更易中暑,需加强监护。随身携带防暑包(含盐丸、清凉油、便携风扇),定期检查防暑药物有效期。高温预警期间,减少剧烈运动,优先选择室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