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浪狗咬破皮后,若出现伤口红肿、疼痛、渗液或发热等症状,必须立即就医并接种狂犬疫苗。狂犬病潜伏期无症状,但一旦发病致死率近100%,因此即使轻微破皮也需按暴露等级规范处置,不可心存侥幸。
-
暴露后必打针的典型症状
若伤口周围出现蚁走感、麻木、痒痛等异常感觉,或后续出现恐水、怕风、烦躁、吞咽困难等神经症状,表明可能已感染狂犬病毒,需紧急医疗干预。但需注意,狂犬病潜伏期通常无异常表现,不能以无症状为由拒绝接种。 -
破皮伤口的暴露分级与处置
- 二级暴露(无出血破皮):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15分钟,消毒后接种狂犬疫苗(全程5针或“2-1-1”程序)。
- 三级暴露(出血或黏膜接触):除接种疫苗外,还需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中和病毒。
-
24小时内的黄金处理期
疫苗越早接种效果越好,首针应在受伤后24小时内完成。即使超过时间,仍建议补种,不可放弃。流浪狗携带病毒风险极高,无需观察动物健康状态,直接按最高风险处置。 -
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及刺激性饮食,按时完成全程接种。若出现发热、头痛或注射部位红肿,多为正常反应,但持续加重需就医。
提示:流浪狗咬伤无小事,破皮即属暴露。清洗伤口与接种疫苗缺一不可,切勿因伤口表浅延误治疗。狂犬病可防不可治,规范处置是唯一保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