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就已得名,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这一名称延续两千余年,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名称之一。
- 战国时期定名:南阳作为地理概念最早出现在战国文献中,因位于“南山(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的方位特征得名,属楚国北疆重镇。
- 秦汉确立行政建制:秦朝设南阳郡(公元前272年),汉代延续并成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南阳”正式成为官方行政区划名称。
- 名称延续与演变:虽历代行政区划屡有调整(如隋唐改称“邓州”),但“南阳”作为核心地域名称始终未变,明清恢复南阳府建制,地名沿用至今。
- 现代城市命名依据:1949年后设南阳专区,1983年改南阳市,地名直接承袭历史传统,体现文化连续性。
南阳的命名逻辑(山南水北为阳)是典型的中古命名规则,其名称承载了楚汉文化交融、南北交通枢纽的历史记忆,堪称中国地名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