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正畸过程中,牙齿脱矿风险较高,主要表现为牙釉质表面出现白垩色斑点。应对牙齿脱矿风险,需从调整饮食习惯、改善口腔卫生习惯以及定期专业检查等多方面入手。
1. 饮食调整
- 减少酸性食物摄入:避免过多饮用碳酸饮料和运动饮料,这些饮料中的有机酸会分解牙齿钙质,导致脱矿。
- 限制糖分摄入:减少甜食和高糖饮料的摄入,以免细菌分解糖分产生酸性物质,侵蚀牙釉质。
- 增加矿物质摄入:多食用富含钙、磷的食物,如牛奶、鱼类和豆制品,以增强牙齿的抗酸性。
2. 口腔卫生改善
- 正确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并采用“巴氏刷牙法”,确保清洁牙齿的每个角落,尤其是托槽和钢丝周围。
- 饭后清洁:饭后及时漱口或刷牙,减少食物残渣在牙齿表面的停留时间。
- 使用牙线:每天使用牙线清洁牙缝,避免菌斑堆积。
3. 专业检查与治疗
- 定期涂氟:通过定期涂氟治疗,可促进牙齿再矿化,增强牙釉质抗酸性。
- 渗透树脂:针对已经出现脱矿的牙齿,可使用渗透树脂技术,将树脂渗入脱矿区域,阻断酸性物质的侵蚀。
- 贴面修复:对于脱矿严重、影响美观的牙齿,可选择树脂贴面修复。
4. 风险提示与核心建议
- 早期干预:牙齿脱矿早期是可逆的,若发现牙釉质表面出现白垩色斑点,应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 避免过度使用硬毛牙刷:硬毛牙刷会加重牙釉质磨损,建议交替使用软毛和硬毛牙刷。
- 定期口腔检查:正畸期间需每3~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5. 总结
颌面正畸期间的牙齿脱矿风险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改善口腔卫生习惯以及定期专业检查和治疗来有效降低。关键在于预防为主,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脱矿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