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疾病编码2.0编码目录是医疗信息化的核心工具,涵盖37289条疾病与手术操作编码,支持DRG分组、绩效考核及医院管理,助力向ICD-11平稳过渡。
-
权威性与标准化背景:国家疾病编码2.0(简称国家临床版2.0)由国家卫健委于2019年发布,基于ICD-10扩展,整合临床需求与统计要求,包含疾病诊断编码32171条(保留1.1版32171条中有效条目)、新增2537条、停用216条,并附加2581条扩展码,于2019年6月1日全国三级医院统一启用。
-
核心功能与应用场景:该目录通过“主要编码+附加编码”结构,实现精准医疗数据分类。主要编码(如“J15.903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用于首页统计与DRG分组;附加编码(如病原体代码、损伤外因代码)支持医疗质控与科研分析。其支持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计算(如低风险死亡率、手术并发症率),并推动医疗资源合理分配。
-
病种覆盖与更新机制:目录覆盖呼吸、心血管、肿瘤、消化等全专科领域,如慢性阻塞性肺病(J44.100)、脑梗死(I63.900)及恶性肿瘤(如C34.900 肺癌)。未来将通过微调与内码扩展保持动态更新,确保与ICD-11衔接,适应医学发展。
-
实践意义与技术要点:目录的统一使用简化跨院数据共享,提升诊疗规范性。例如,呼吸衰竭(J96.900)与急性心肌梗死(I21.900)等危重症编码精确区分,助力快速识别高危病例。医疗机构需掌握扩展码规则(如“G96.100+”脑脊膜疾患扩展)以优化数据录入。
国家疾病编码2.0不仅是医疗数据治理的基础框架,更是提升诊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核心支撑。医疗机构需深度应用以实现精细化管理与标准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