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分类编码国家版2.0是我国最新发布的标准化疾病分类体系,核心目标是提升医疗数据互通性、统计精准性和医保结算效率,其亮点包括与国际ICD-11接轨、新增中医病证分类、优化肿瘤编码结构等。
-
与国际标准同步升级
国家版2.0基于世界卫生组织ICD-11框架调整,新增1500余条编码,覆盖新兴疾病(如COVID-19后遗症)和罕见病,同时保留本土化扩展码,兼顾全球兼容性与国内实际需求。 -
中医病证首次独立成章
首次将中医病证分类纳入主线编码体系,包含600余条中医诊断条目,如“气虚证”“湿热痹”等,推动中西医数据融合,助力中医药标准化发展。 -
肿瘤编码精细化
重新设计肿瘤分类逻辑,按解剖部位、形态学、生物学行为三级细分,例如肺癌编码从单一代码扩展为“原发部位+病理类型+分期”,提升临床研究和医保控费精度。 -
强化医保与公共卫生应用
编码与DRG/DIP支付系统深度绑定,新增“治疗状态”标识(如术后化疗、终末期管理),便于医保费用分组;另增设公共卫生事件专用码(如职业病、传染病暴发),支持动态监测。
总结:疾病分类编码国家版2.0通过技术升级与本土创新,成为医疗、医保、公卫协同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医疗机构需尽快完成编码库更新与人员培训以释放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