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违规行为的处理办法明确且严格,包括行政处罚、刑事追责以及资格管理等多方面措施,对不同违规主体精准打击,以保障医保基金安全。
根据相关法规,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存在诱导他人冒名就医、伪造医学资料、虚构医药服务等骗保行为时,将面临医保行政部门的严厉处罚。具体包括责令退回骗取基金、处以2至5倍罚款、暂停相关责任部门6个月至1年服务,甚至解除服务协议;若涉及执业资格,将面临吊销处罚。例如,深圳骗保团伙案件中,8人因诈骗罪获刑,其余人员被行政处罚。
针对参保人出借医保卡、冒名就医、套现等行为,《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情节较轻者需退回损失基金,并面临2至5倍金额罚款,同时暂停医保联网结算3至12个月;若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将按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如深圳参保人骆某因提供医保凭证套现超1.8万元,最终被罚款5.3万元并被暂停结算12个月。
近年来,医保监管逐步强化个人责任。2024年《关于建立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实施后,“驾照式”记分制度全国推广,个人违规行为按严重程度记分,累计满12分将终止医保支付资格并全国联网限制执业。此机制覆盖医务人员、药师等关键岗位,通过“行政处罚+资格约束”双重惩戒提升威慑力。例如,上海、西藏等地试点中已对药店人员违规行为采取记分及停业措施。
地方细则呈现差异化创新。部分地区如内蒙古允许通过参与飞检等修复记分,而湖南规定发表医保正能量文章可减免违规记分,体现惩戒与教育结合导向。全国“一人一档、动态记分、全国联网”系统确保违规记录可追溯,形成长效监管。
医保基金是社会公共资源,任何违规使用行为均受法律严惩。参保人及从业者需严格遵守规定,避免因贪利触法,共同维护医保制度可持续性。发现欺诈骗保可拨打12345等渠道举报,最高可获20万元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