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5个艾滋病被治愈的人是68岁的美国男子保罗·埃德蒙,他通过骨髓移植(含CCR5基因突变供体)实现5年无病毒迹象,成为继“柏林病人”后第二例利用该疗法攻克HIV的案例,但其高昂成本与供体稀缺性仍限制推广。
保罗·埃德蒙自1988年确诊艾滋病后长期接受抗病毒治疗,2018年转为急性髓性白血病后接受骨髓移植,其供体携带罕见的CCR5Δ32基因突变,能阻断HIV入侵免疫细胞。2021年停药后,他体内未检测到HIV活性,2024年正式确认治愈。此案例与此前4例(柏林、伦敦、杜塞尔多夫、纽约病人)均依赖携带该突变的骨髓移植,突显该技术的特殊性。
HIV治愈难度源于其高变异性与潜伏特性。病毒可藏匿于免疫细胞及脑部小胶质细胞,形成“病毒库”,现有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仅能抑制而无法根除。新研究指出,大脑可能是HIV长期潜伏的关键部位,传统疗法难以突破血脑屏障清除病毒。
骨髓移植虽为少数患者带来希望,但因供体稀缺(仅1%-2%人群携带CCR5Δ32突变)及高风险性难以普及。目前科学家转向基因编辑疗法(如CRISPR-Cas9改造CCR5基因),以寻求更低成本、更安全的治愈方案。
尽管艾滋病治愈案例仍属孤例,全球科研正加速探索新路径。公众仍需坚持ART治疗并采取预防措施,如暴露前预防(PrEP),以减少感染风险。联合国设定的“2030消除艾滋病”目标仍需全球协作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