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需综合药物、手术、生活方式干预等多重手段,核心在于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症状及预防并发症。关键措施包括:规范用药(如抗血小板、降压、降脂药物)、必要时介入/手术治疗(如支架置入或搭桥)、坚持健康饮食与运动,并定期监测病情。
-
药物治疗是基础
根据病情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脂药、降压药(如ACEI或β受体阻滞剂)等,以稳定斑块、降低血栓风险。合并糖尿病或心律失常者需针对性用药。 -
介入与手术治疗
严重血管狭窄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植入支架,或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心脏瓣膜病变需置换或修复手术。 -
生活方式调整至关重要
- 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多吃蔬果和鱼类,限制酒精。
-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活动。
- 戒烟减重:戒烟可显著降低风险,控制BMI在健康范围。
-
长期管理与监测
定期复查血压、血脂、血糖,配合心脏康复训练(如心肺功能锻炼)。心理调节和充足睡眠也有助于病情稳定。
心血管疾病需终身管理,患者应遵医嘱并保持健康习惯,突发胸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