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冷天气下热衰竭需立即脱离潮湿闷热环境、快速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其核心在于逆转体温调节失衡,避免发展为致命性热射病。以下是具体应对方法:
-
脱离环境并调整体位
迅速转移至干燥通风处,避免继续暴露于高湿度环境。让患者平躺并抬高下肢10-15厘米,促进血液回流至心脏,缓解低血压症状。湿冷天气中衣物易吸水黏附皮肤,需及时更换为干燥宽松衣物。 -
分阶段补液与电解质
优先口服含盐饮品(每500ml水加1/4茶匙盐),小口多次饮用。若出现呕吐或意识模糊,需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平衡液。湿冷环境下出汗易被忽视,需按每小时500-1000ml补液,直至尿液恢复淡黄色。 -
针对性物理降温
用温水(25-30℃)擦拭颈侧、腋窝及腹股沟,避免冰敷导致寒战产热。湿冷天气中可配合电扇低档促进蒸发散热,但需注意环境温度不低于24℃,防止二次失温。 -
药物辅助与风险监测
藿香正气类药物可缓解恶心呕吐,但禁用退烧药。需持续监测核心体温(肛温或耳温),若1小时内未降至38℃以下或出现谵妄,需紧急送医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湿冷环境会掩盖热衰竭的典型症状,若发现皮肤冰冷却大量出汗、肌肉痉挛加剧,需警惕病情恶化。恢复期应保持48小时静养,避免重复暴露。高危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即使症状缓解也需接受心电图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