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野狗咬伤后需立即用肥皂水冲洗15分钟、消毒后保持伤口开放、24小时内接种狂犬疫苗。关键处理要点包括物理清除病毒、预防感染阻断、特殊部位处理优先级三方面,具体操作需结合伤情分级实施。
一、伤口紧急处理
- 流动水+肥皂交替冲洗:使用20%浓度肥皂水与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水流需呈喷射状以冲刷深层组织,关节部位需活动清洗。若野外无清洁水源,可用瓶装水或含酒精湿巾初步处理。
- 开放暴露优于包扎:Ⅲ级暴露伤(穿透皮肤/黏膜污染)禁用创可贴或纱布覆盖,避免病毒厌氧繁殖。仅活动性出血伤口需加压止血,止血后仍需保持开放。
二、医疗干预要点
- 疫苗与免疫球蛋白双阻断:头面部咬伤、贯穿伤等高风险暴露需在接种疫苗于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提供即时抗体保护。
- 破伤风联合预防:犬齿造成的深部穿刺伤需额外接种破伤风疫苗,与狂犬疫苗接种间隔建议≥7天。
- 抗生素使用原则: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时,首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覆盖常见口腔菌群,过敏者可换用克林霉素。
三、特殊情形应对
- 衣物遮盖伤处理:隔着衣物咬伤需检测衣物完整度,肉眼不可见的微破损仍可能导致病毒渗透。
- 陈旧伤处理:超过24小时未处理者仍需接种疫苗,病毒潜伏期通常1-3个月,及时补救仍有效。
- 暴露前预防适用人群:兽医、动物救助员等高风险职业建议提前接种3针基础免疫。
暴露后处理黄金期为24小时,但不存在绝对失效时间窗。即使轻微划痕也需规范处置,狂犬病一旦发病死亡率100%。建议随身保存当地24小时狂犬疫苗接种点联系方式,野外工作者可携带便携式清洗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