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天得了热衰竭需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快速物理降温并补充电解质,严重时需就医静脉补液。 潮湿闷热的梅雨季易引发热衰竭,典型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大量出汗及心跳加快,及时干预可避免发展为致命的热射病。
- 紧急处理: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脱去多余衣物,用冷水擦拭腋下、颈部等大血管部位,或浸泡在15℃以下冷水中。若条件有限,可用湿毛巾包裹冰块冷敷关键部位,同时抬高双腿促进血液循环。
- 补液策略:优先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或淡盐水,少量多次补充。避免咖啡、酒精等加重脱水的饮品。若出现呕吐或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林格液。
- 医疗干预:持续高热(超过39℃)或伴随抽搐、昏迷时,需急诊冰水灌肠、冰毯降温,甚至血液净化治疗。医生可能使用氯丙嗪等药物辅助降温,并监测肝肾等多器官功能。
- 预防复发:梅雨季减少户外活动,穿透气衣物,定时补充水分。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儿童需特别注意空调房与户外的温差适应,避免骤冷骤热诱发循环障碍。
热衰竭的黄金救治窗口在发病30分钟内,及时降温与补液是关键。若症状未缓解或加重,务必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