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引发的中暑痉挛需立即脱离低温环境、补充电解质、按摩痉挛部位,并逐步恢复体温平衡。 其核心矛盾在于低温环境下因剧烈活动或保暖过度导致汗液大量流失却未及时补盐,引发肌肉抽搐。以下是具体应对方法:
-
快速转移至温暖通风处
立即将患者从寒冷潮湿环境移至15-25℃的室内,解开过厚衣物,避免持续受凉。保持空气流通但避免冷风直吹,防止二次寒颤加重痉挛。 -
针对性补充电解质
饮用温热的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分次少量摄入。避免单纯补水或饮用冷水,以防加重电解质紊乱。若出现呕吐则暂停喂食,改用静脉补液。 -
局部处理肌肉痉挛
对抽筋部位(常见于小腿、腹部)用掌心单向轻柔按摩,配合热敷袋(40℃左右)温敷10分钟。禁止强行拉伸或冰敷,避免肌肉纤维损伤。 -
阶梯式体温调节
用温水(32-35℃)擦拭颈部、腋下等部位,逐步提升体表温度。切忌直接用高温取暖设备烘烤,防止血管急剧扩张引发低血压。 -
药物辅助与医疗警戒
轻度痉挛可服用藿香正气胶囊(需用温水送服),重度持续抽搐或伴意识模糊时,需立即送医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
冬季中暑痉挛易被误认为普通受寒,若处理后1小时未缓解或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必须就医排除热衰竭等并发症。日常应注意运动后及时更换汗湿衣物,室内外温差大时采用洋葱式穿衣法,从源头预防电解质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