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环境下中暑高热需立即脱离寒冷刺激源,并参照高温中暑的急救原则处理,核心措施包括快速物理降温、补充电解质、药物辅助及重症送医。 此类情况多因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导致,需警惕寒战与高热并存的矛盾表现。
-
脱离环境与基础处理
迅速转移至温度稳定的室内环境(避免直接吹冷风),解开过厚衣物。若存在寒战,需用干燥毯子包裹躯干,同时针对高热部位(腋下、腹股沟等)单独降温,避免全身冷刺激加重寒战。 -
分阶段物理降温
优先用温水(非冰水)擦拭颈侧、四肢,待寒战缓解后再改用冰袋冷敷大血管处。体温降至38.5℃以下时停止强力降温,改用通风散热。酒精擦浴需谨慎,可能加重寒战或引发皮肤过敏。 -
补液与药物选择
饮用温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冷饮刺激胃肠道。药物可选用布洛芬等退烧药(避开阿司匹林),藿香正气水适用于伴恶心呕吐者,但含酒精成分需注意与退烧药的相互作用。 -
重症识别与转运
若出现意识模糊、持续高热超过40℃或抽搐,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转运时保持侧卧位防呕吐窒息,途中继续用湿毛巾间断擦拭颈部与手腕。
预防此类情况需注意环境温差调节,在寒冷环境中剧烈活动时仍要及时散热补水。中暑高热缓解后24小时内避免再次暴露于极端温度环境,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