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中耳炎需根据病因选择药物,细菌感染首选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病毒感染需用抗病毒药(如伐昔洛韦),疼痛发热可搭配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严重炎症可短期使用激素(如泼尼松)。关键是用药前必须就医明确病因,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或中断疗程。
-
抗生素:细菌性中耳炎的核心治疗药物。常用口服药包括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酯等,可有效抑制常见致病菌;局部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洛美沙星滴耳液能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用药前建议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确保精准治疗。
-
抗病毒药:针对病毒性中耳炎(如大疱性鼓膜炎),需选用伐昔洛韦、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通过阻断病毒复制控制病情。此类药物需早期使用效果更佳。
-
解热镇痛药:缓解耳痛、发热等症状的辅助药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可减轻炎症反应,但需注意避免长期使用,尤其是儿童和胃病患者。
-
激素类药物: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急性严重炎症,可快速消肿止痛,但需严格限制疗程(通常不超过7天),避免引发耐药性或副作用。
-
局部护理与滴耳液:治疗前需用3%硼酸水或双氧水清洁耳道脓液,再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滴药时需将药液预热至体温,侧卧耳浴10分钟以保证吸收,避免污染瓶口。
总结:中耳炎用药需个体化,合并过敏或慢性病者需调整方案。治疗期间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掏耳。若症状未缓解、出现面瘫或听力骤降,应立即复诊排查并发症(如胆脂瘤或脑膜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需更加谨慎,务必在专业医师监督下完成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