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环境下呼吸不畅需警惕及时降温、科学补水、识别危险信号三大要点,尤其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更需加强防护。以下是具体注意事项:
1. 环境降温与通风
立即转移至阴凉处,使用空调或风扇降低室温,避免正午外出。室内湿度建议保持在40%-60%,过度干燥或潮湿均会加重呼吸道负担。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避免冷热交替刺激。
2. 科学补水与电解质平衡
每小时补充200-300ml温水或含电解质的饮品(如淡盐水、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若出现头晕、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可口服补液盐。
3. 调整活动与呼吸方式
减少高温时段体力消耗,采用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收缩)提升供氧效率。运动后若呼吸急促持续10分钟未缓解,需立即停止活动。
4. 特殊人群防护
慢性呼吸疾病患者需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哮喘吸入器),心脑血管患者避免突然体位变化。儿童及老人应每日监测血氧饱和度,低于95%需就医。
5. 危险信号识别
若伴随胸痛、意识模糊、皮肤干热无汗或体温超过38.5℃,可能是中暑或热射病,需用冰袋冷敷大动脉处并立即送医。长期吸烟者出现咳血需排查肺栓塞。
高温季节建议定期清洁空调滤网,外出佩戴透气口罩阻隔粉尘。通过饮食补充维生素C(柑橘类)和钾(香蕉)可增强呼吸道抵抗力,但症状持续48小时以上务必专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