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脱水需警惕水分与电解质双重流失,核心在于科学补液、合理降温及识别高危信号。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汗液蒸发散热时易导致水分和钠、钾等电解质大量流失,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热痉挛、热衰竭甚至热射病。以下是关键注意事项:
- 分阶段补液策略:每小时补充500-1000ml含电解质饮料(如运动饮料或淡盐水),避免一次性过量饮水导致低钠血症。儿童和老人可选用口服补液盐,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
- 物理降温优先级:脱离高温环境后,用凉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或使用冰袋包裹毛巾冷敷。切忌直接用冰水浸泡,以免血管收缩反而不利散热。
- 饮食调整:增加西瓜、黄瓜等高水分果蔬摄入,同时补充香蕉、坚果等富钾食物。避免酒精、咖啡因及高糖饮料加重脱水。
- 高危症状识别:若出现头晕、肌肉抽搐、尿量减少或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中暑患者可能出现体温超40℃但无汗的危急情况。
- 特殊人群防护:心血管疾病患者避免突然冷刺激,运动员训练前后需称重补足丢失体重1.5倍水分,户外工作者建议每15分钟饮水一次。
预防胜于救治:穿透气浅色衣物、避开10-16点高温时段活动,随身携带电解质补给包。记住,口渴感滞后于实际脱水,规律性补水才能有效维持体液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