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会引发心律失常,主要是因为心脏负担加重、电解质失衡、血液黏稠度上升及情绪波动共同作用。当体温超过35℃时,每升高1℃,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1%,而65岁以上人群尤为脆弱。以下是具体机制和应对要点:
-
心脏超负荷运转
高温下人体通过扩张体表血管散热,导致心脏供血减少,同时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激增。这种双重压力易引发心肌缺血,甚至致命性心律失常,尤其对已有心血管疾病者风险更高。 -
电解质紊乱
大量出汗流失钾、钙、镁等电解质,直接影响心脏电信号传导。低钾血症可能触发室性早搏或室颤,而镁缺乏会加剧心律不齐。 -
血液黏稠度升高
脱水使血浆容量减少,红细胞浓度增加,血栓风险上升。研究显示,血液黏稠度变化可诱发缺血性卒中或心肌梗死。 -
情绪与睡眠干扰
高温易引发“情绪中暑”,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跳加速;同时昼长夜短影响睡眠质量,进一步扰乱自主神经平衡。
安全提示:保持凉爽环境,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饮食遵循“四低一高”原则(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避免正午外出,选择清晨或傍晚适度运动;老年人和心血管患者需密切监测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