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环境下,人体因体温调节失衡、汗腺功能衰竭及水盐代谢紊乱而引发中暑衰竭,轻则头晕乏力,重则器官损伤甚至死亡。核心诱因包括环境温度超过35℃、高湿度阻碍散热、高强度劳动或运动、脱水及电解质流失,而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群体风险更高。
-
体温调节机制崩溃:当外界温度接近或超过皮肤温度(约32℃)时,人体主要依赖汗液蒸发散热。若环境湿度高或通风不良,汗液难以蒸发,热量积聚导致核心体温飙升至41℃以上,直接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
-
脱水与电解质失衡:高温下大量出汗会流失水分和盐分(如钠、钾),若不及时补充,血液黏稠度增加,循环血量减少,引发低血压、肌肉痉挛(热痉挛)或热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脉搏微弱。
-
高危环境与行为:无防护的户外劳作、密闭高温空间(如未通风的车厢)、穿着不透气衣物等会加速体温上升。老年人、儿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因调节能力弱,更易发展为重症热射病。
-
多系统连锁反应:持续高温会导致肾脏血流减少,引发急性肾损伤;脑部因高温和脱水可能出现水肿或意识障碍,严重时危及生命。
预防关键在于避免高温时段暴露、及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穿着透气衣物,并关注高危人群的早期症状(如头晕、少尿)。一旦出现中暑征兆,需立即降温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