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雨期间脱水的主要原因是高温高湿环境下大量出汗、呼吸加速导致水分流失,同时极端天气可能引发呕吐或腹泻进一步加剧体液丢失。暴雨前后的闷热环境使人体通过汗液蒸发散热,若未及时补水易引发高渗性脱水;雷暴哮喘等呼吸道症状会加速水分经呼吸消耗,而洪涝污染水源导致的腹泻则可能造成等渗性脱水。
-
高温高湿与汗液流失
雷暴雨前常伴随闷热天气,人体通过大量出汗调节体温,每小时可丢失800ml水分。汗液属于低渗液体,持续流失会使血液浓缩,引发口渴、头晕等高渗性脱水症状。若此时饮水不足或仅补充纯水而未摄入电解质,可能加重失衡。 -
呼吸道水分消耗增加
雷暴哮喘发作时,急促呼吸会加速呼吸道黏膜水分蒸发。研究显示,呼吸急促状态下水分经肺丢失量可达日常的3倍,尤其儿童和过敏人群更易因喘息加剧脱水风险。 -
污染水源引发的消化系统问题
暴雨后水源污染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频繁呕吐或腹泻会导致消化液大量流失。这类体液属于等渗性丢失,同时伴随钠、钾等电解质缺乏,可能引发肌肉痉挛或低血压。 -
特殊行为的风险叠加
户外活动者若遭遇暴雨,衣物浸湿会误判出汗量而忽略补水;灾后清理工作中体力消耗与污水接触也可能通过皮肤创口感染钩端螺旋体等病原体,间接导致脱水与感染性休克。
提示:雷暴雨期间需定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湿热环境。若出现持续呕吐、尿量减少或意识模糊,应立即就医。注意饮用水煮沸消毒,并备好口服补液盐应急。